我市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争创“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持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丰富创建形式,以“五个融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纳入市委常委会会议、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干部教育培训和党校主体班次等学习范畴,市委常委会带头开展专题学习2次,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5次,举办党的二十大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培训班5期,同步下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学习测试的通知》,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员干部全部参与学习测试,开展“我的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讨论活动,通过全覆盖学习培训,全市各族党员干部对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知识的知晓率全面提升,打牢全体干部职工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将各民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融入各类主题活动中,组织全市单位、部门成立“石榴籽”志愿服务队220支,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00余次,发挥“石榴籽”志愿服务队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面的作用。围绕“两个打造”主题,建立“非遗”保护传习所8处,创作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剪纸作品长卷;创作融合题材歌舞诗《多彩扎兰》和乐舞诗《征程》;建设望亭街文化墙;开展“奋进新时代、翰墨颂团结”书画展;将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民族团结进步家庭、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民族标语政策法规“四个上墙”;组织开展“铸魂北疆·共绘秀美扎兰”主题系列活动15场次,开展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动50余场;市文化馆深入社区开展群众性演出20场;市乌兰牧骑下基层专场演出58场,让全市各民族干部在愉快活动的同时加深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促进民族团结,坚定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以社区治安巡防、安全隐患排查、特殊人群服务、矛盾纠纷化解为工作内容,建立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民族事务服务管理网络,健全完善各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信息管理台账,着力解决好各民族流动人口在就业、子女入学、政策帮扶、法律咨询等方面问题。组织联络相关部门对辖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帮助、民族理论政策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实现流入人口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制定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实施方案和涉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今年以来,我市未发生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和网络舆情,未发生民族歧视性做法、措施、信访、上访等事件,未发生不利于民族团结事件。
市委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持续增强县域发展综合实力。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推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制定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的具体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坚持发展为民、发展惠民,城镇劳动力新增就业132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85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08人,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4笔、247万元,实现转移就业24116人。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的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
着力实施“全域创建十百千”工程,开展“十个示范创建”“百家单位共建”“千个模范故事”活动,推进创建工作在点上发力、线上延伸、系统内拓展、全领域开花。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群服务中心成立了石榴籽“一家亲服务站”193个,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精心搭建各种平台,为各族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实施“守望相助·石榴花开”品牌工程,推进“UedBet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示范圈”建设,即依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及周边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民族乡(聚居乡)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打造扎兰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圈,讲好扎兰屯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